|
对创业者来说,最难的其实是微观经营
企业经营好比写小说, 宏观就像小说的主题中观就像小说的结构,微观就像小说的的细节故事,如果一个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细节故事去打动人,只是个大概框架, 如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企业运行更像绘画, 宏观能力就想你构图布局,中观像比例结构的处理能力, 微观像画面的细节形象处理, 如果一幅作品只有大的构图布局,比例结构也很好, 但是就是没有形象生动的细节,那充其量也只是一幅平庸的作品或者一幅半成品而已。
很多经营者连最基本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公司治理都没学好。明明只有小学的文化, 却非要去学习什么资本运作。 听的越多企业却做的越差。
企业经营是一门实践的艺术,需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去行动。
知识爆炸时代让很多以前我们很难接触到的宏观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相反越宏观的东西的往往更容易通过书本、课堂、资讯被快速吸收学习。
而对于事物的微观层面, 尤其是企业经营中最细小的问题 越难掌握。却只能由当事人老板亲自去触摸。
现在某某成功人士今天做了什么事, 普通人同步就知道了。 所以越是抽象的概念, 现在越容易传播。越是具象的战术越难接触到。
企业经营的宏观层面 大多立足于战略高度。对战略的思考越多越远, 问题也就越抽象; 而抽象的东西并非其抽象程度越高'越难理解,相反 越抽象的东西越容易被总结, 越容易变成理论或教材, 越容易被更大的领域接受。
企业经营不是因果逻辑, 他更是框架逻辑, 不是会了一招一式就能天下无敌了 是有次第的,像练武功一样,先扎马步基础,在学习招数套路最后还得懂心法。经营企业最终盈利, 他就是你做对了一系列事情的结果。 利润就是最后的晚餐。所以为什么真正盈利的企业少之又少, 不足20%,多数都是在盈亏的边缘徘徊呢。
作为决策者, 给他的决策或创意带来巨大影响的往往是读到了一篇文章,进行了一次沟通,或者碰到了一件事情,一下子受到了启发,使得他做出了重大的决策。
经营者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有点像一个男人遇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他是不是满意,足不足以换起他的激情,他会在他的内心,通他的颜色官、穿着、谈吐、气质等最微小细节萌生出他的”求偶决策“ 而不是会先用一套理论去验证这一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恰当,更不会去先验证, 研究恋爱理,五他再去,再去重整激情。
将军和军事专家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就是将军在战争现场, 当炮弹快要落下来时, 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决策。而一个理论专家可能要花一个星期才总结出最佳方案,当这两个结果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专家更厉害,其实这中间最核心的区别就是少了微观环境的感知。
一个真正有主见的经营者, 如果不能果断的拍板定夺, 这时候再去着什么规律或者去请教别人已澄清证明自己的不足,再宏观的东西对他也不能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所以企业经营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微观、中观、 宏观"三个层次。 掌握微观体感才能成为高手,我们每一个细小选择, 靠的是什么?是微观体感, 就是真实的感知每一个微小瞬间。
中观套路学习招数, 套路让你能快速按照章法处理问题 但是没有微观感知的能力, 你还是成为不了高手的。 大为,靠套路成不了高手。宏观能力是打大仗的能力, 做顶级高手, 宏观能力也要强。
普通人眼里一头牛就是一头牛,在一个专业人士眼里是“目无全牛”, 看到的是微观细节。
普通人眼里的一个词,在专家感受眼里那就是一个世界真正的区别是对微观细节的区分能力。
中国人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是外行不懂得状态,第二个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是高手的境界; 第三个境界是“看山还是山, 水还是水”, 大道至简, 微观、 中观、宏观了然于心, 大师境界。
只有宏观没有微观就成了理论高手, 只有中观没有微观就成了中层, 自己创业当老板, ,必须有微体感,次序是这样的,只有能力来。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或评估别人, 在这三个层面的段位和水平。
一个企业, 就像一轮船, 就应该先把微观的细节事情做好, 先把钢板焊牢, 水手选好, 燃料备足,再把中观的系统、模式、营销做好, 最后在思考宏观问题。
否则, 宏观的召唤只会成为海唇屋楼般的幻影, 你永远也到不了彼岸, 要么无功而返要么被市场的凶险所吞噬。
——吴宇霆
 |
|